中級經濟師《經濟基礎知識》是考試的公共科目,下面分享第三部分貨幣與金融的相關知識點,了解結構性貨幣失衡、中央銀行、創造貨幣等內容。

  《經濟基礎知識》貨幣與金融重點總結(部分):

  1.中央銀行利用自身掌握的貨幣發行權和信貸管理權,來創造信貸資金來源。商業銀行不具備信用創造貨幣的功能,但是具備在中央銀行發行貨幣的基礎上擴張信用、創造派生存款的能力。
  2.結構性貨幣失衡是指貨幣供給與需求大體一致,但貨幣供給結構與對應的貨幣需求結構不相適應,主要表現為短缺與滯留并存,經濟運行中的部分商品,生產要素供過于求,另一部分又求過于供。原因是社會經濟結構不合理,所以必須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加以解決。
  3.信用創造貨幣是當代不兌現信用貨幣制度下的重要內容,且信用創造貨幣的功能為中央銀行所掌握。4.我國貨幣供應量劃分為三個層次:①M0=流通中貨幣;②M1=M0+單位活期存款;③M2=M1+單位定期存款+個人存款+其他存款(財政存款除外).5.貨幣供應量M2的計算公式為:M2=M1+單位定期存款+個人存款+其他存款(財政存款除外),其中M1=M0+單位活期存款,M0=流通中貨幣’指企事業單位、個人、機關團體.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所持有的硬幣和現鈔總和(即通常所指的現金)。
  6.中央銀行放出的信用是銀行體系擴張信用,創造派生存款的基礎,故被稱為基礎貨幣,包括中央銀行發行的貨幣和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。
  7.劍橋學派的現金余額數量說認為,貨幣的價值由貨幣供求的數量關系決定。假定其他因素不變,物價水平與貨幣量成正比,貨幣價值與貨幣量成反比。
  8.貨幣需求作為一種經濟需求,理當是由貨幣需求能力和貨幣需求愿望共同決定的有效需求。
 
相關閱讀推薦
以上就是【中級經濟師《經濟基礎知識》重點總結:貨幣與金融】的全部解答,如果你想要學習更多【經濟師】這方面的知識,歡迎大家前往高頓經濟師考試頻道!